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2021年底,洛阳市公布了《洛阳市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行动方案》,通过一系列吸引年轻人的举措增强与青年的同频共振。
轨道集团积极贯彻落实《洛阳市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行动方案》精神,印发了《洛阳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层次人才及青年人才认定和支持管理办法》,积极开展青年人才认定、住房补贴申领、研究生生活补贴申领等工作,不断规范和加强人才专项培养引进、服务管理工作,切实营造出尊重人才、吸引人才、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激励和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目前,集团公司现有35岁以下员工2452人,占员工总数近87.8%,是推动公司创新发展的有生力量。这些青年职工扎根基层、勇于担当,在实践中积极攻坚克难,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在创新成果转化中勇攀高峰,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去攻克。近年来,他们在科研领域成为主力军,绽放光彩、硕果累累。
集团公司
一、洛阳地铁通风空调节能系统科研项目硕果累累
洛阳地铁空调系统在建设之初便提出了“基于目标导向的全过程节能管理”思路,洛阳地铁空调系统打破传统设计思维,通过负荷优化、方案论证、设备招采把控、严控施工工艺、严把调试验收及运维测试等全过程管理,完成了地铁车站空调节能创新方案研究并落地应用于1、2号线各车站,推广应用磁悬浮直膨机、水冷模块机、大小系统冷源分设方案、单端送风方案、站台门可开启通风装置、分档调节能控制软件等关键节能技术。
该项目以总工程师武雪都同志牵头,成立了由集团公司总工办、机电设备部、信息管理部、建管公司、运营分公司、清华大学及1、2号线设计单位等青年骨干共同组成的项目推进小组。项目小组由总工办的鲍帅阳同志主要负责方案及设计阶段、设备招标阶段、施工安装阶段、调试阶段等。在节能控制软件开发期间,组成了由鲍帅阳同志牵头,信息部韩锐、吴亚川,运营分公司郭龙旺、陈思远,机电设备部李毅等青年职工参与的软件开发团队,持续推动了节能控制软件的开发,为现场应用及科技成果转换奠定了基础。施工安装阶段,组成了以曹国强同志牵头,1、2号线现场业主代表张博渊、谷胜军、鲍帅阳、陈东升、张智超、董琪、白伟军、代疆等参与的安装小组,小组成员不分昼夜盯在施工现场,积极协调设备进场安装,及时解决安装过工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在后续调试阶段,组成了以郭龙旺同志为牵头,运营分公司陈思远、石佳骐、彭亚飞、梁棋、戴龙、刘卓凡、吴麟、石琦等参与的调试配合团队,确保项目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后续项目申报各类科技成果提供了有利支撑。
经过团队的持续努力,洛阳地铁通风空调节能项目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科技论文2篇、发明专利3项(目前均处于公示期)。洛阳地铁1号线磁悬浮直膨机组示范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公共建筑最佳节能实践案例”,并收录于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2022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分档调节节能控制软件的开发,为集团公司创收约200余万元。
二、洛阳地铁1号线BIM技术创新广泛应用
为科学高效推进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洛阳地铁1号线工程在充分满足建设过程中BIM技术应用需求的基础上,采用“公司主导、BIM咨询管理、各方参与实施”的模式,建立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标准化BIM技术体系和标准化工作流程,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BIM技术应用实施,在设计阶段利用BIM技术优化设计成果、在施工阶段基于BIM模型监督管控施工现场,为运营维护提供信息支持的BIM模型数据,实现工程整体建设的数字化交付。
针对洛阳地铁1号线BIM技术创新应用,集团公司在管理组织上以总工办为主导,成立BIM工作领导小组,开展BIM管理、研究应用等工作。领导小组包含了建管公司、机电设备部、运营分公司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该小组共有成员15人,其中28岁以下青年骨干5人,占比30%。鲍帅阳、游博、陈东升、张博渊等同志主要负责设计施工期BIM技术现场应用,他们深入一线现场,组织设计施工单位逐项排查核对,确保施工建设结合BIM信息技术标准、高效推进。1、2号线BIM项目管理期间,叶旭润、贺凤珂、张昊等同志负责联合运营分公司、建管公司、机电设备部组织BIM咨询单位、施工单位,前后耗时3个月逐站核对,完成双线34站、3场站的BIM竣工模型验收工作。同时配合编制完成《BIM技术应用管理办法》、《BIM竣工模型验收及交付管理办法》、《设计阶段 BIM 技术应用指南》、《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指南》等BIM设计管理工作制度。在整个团队戮力同心、精诚协作下,洛阳地铁1号线BIM咨询项目已累计获得6项国家级、地方级BIM奖项。包括上海第四届BIM技术应用创新大赛第一名、第七届建设工程BIM大赛二等奖、第四届“匠心杯”工程建设BIM大赛二等奖、第五届建设工程“中原杯”BIM大赛二等奖、信息技术服务业BIM技术应用大赛二等奖、第十二届“创新杯”BIM应用大赛三等奖。这些青年技术人才在工作成长,在工作中奋进,以自己的青春汗水、技术能力,为助力洛阳智慧轨道交通建设增砖添瓦!。
三、攻坚克难,突破高水位超厚卵石层城市轨道交通修建关键技术研究
洛阳轨道交通1、2号线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洛阳市高水位、超厚卵石层的特殊地质情况,渗透系数大,透水性强,降水难度大,基坑施工、盾构施工难度大,在国内同类工程中罕见。为解决工程技术痛点,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武雪都牵头联合西南交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高校和施工建设技术队伍开展了高水位超厚卵石层城市轨道交通修建关键技术研究。集团公司成立专项课题组负责该科研项目推进,由总工程师办公室周立波、井景凤主要负责工作协调,带领一批青年技术骨干攻坚克难、实干创新。项目组付燎原同志作为专业技术骨干,全程参与项目的数据采集、技术论证、设计配合、工法广等工作,他紧盯技术前沿,废寝忘食寻求技术突破。康跃进同志带领技术人员以研究促建设,以科学务实的态度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的深入调研及成果应用。
经过项目组成员的不懈努力,提出了适合于洛阳地层特征的降水方案、基坑支护方案、土压力计算方法、盾构隧道联络通道施工工法等,及时服务于洛阳轨道交通建设过程。该科研项目共形成论文14篇,其中发表SCI、EI检索的论文4篇,发明专利申请7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省部级工法1部、工程建设指南1部。研究成果在科技成果鉴定中,被与会业内专家认定该项研究技术路线清晰,成果实用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该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节约了混凝土用量,减少人工和资源浪费,环保效果显著,符合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和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利用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洛阳轨道交通1号线相关工程难题,保障项目安全、经济、高效的实施,同时为洛阳轨道交通后续项目的决策、建设提供可操作的依据,也为国内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借鉴的经验。2023年,该项目获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车辆部青年突击队创新工作室:创新引领、降本增效
车辆部青年突击队成立于2022年4月,由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维修技能人员组成,主要负责技术攻关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宗旨是以“实干成就专业技能,创新保障供车品质”为目标,争创“实干、敬业、专业、创新”排头兵。
围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技术改造等主题,创新工作室先后组织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创新等活动,解决部门生产、技术难题,并做好先进经验推广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青年突击队创新工作室现有成员3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人,本科27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2人;平均年龄31岁。
主要负责人:牛秀蓉,29岁,中共党员,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级)。崔健,29岁,中共党员,西南交通大学本科,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中级)。蒋宇飞,25岁,精通软件功能编程和调试、软件界面设计,为软件开发方向专业人员。何非凡,25岁,精通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设计,为硬件设计专业人员。
青年突击队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对标行业一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让技术创新发挥强有力作用,共计修复故障设备15件,研制生产工装25项,处理故障215项。青年职工比学赶超,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26篇,其中中文核心论文2篇,发布实用新型专利21项,编制《城市轨道交通新线筹备应用指南》(2020年出版)、《城市轨道交通电客车调试应用指南》(2021年出版)2本专项书籍著作。
一、突破现状,自主创新,推行关键部件自主化
2022年3月,运营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田华军,副总经理王亮,车辆部党支部书记、经理罗敏牵头聚拢创新资源,联合高精度轴承制造企业洛轴集团开展电客车轴箱轴承自主化研制及运用技术攻关。运营分公司车辆部积极响应,勇于担当,成立以牛秀蓉、崔健等5名平均年龄仅30岁的青年职工为骨干的轴箱轴承科研工作小组,全力开展轴承自主化研究项目。
科研工作小组心怀责任、不惧苦难,通过3个月的前期调研、考察、组织专家评审,充分论证试装LYC轴箱轴承的可行性和项目风险后,编制完备的装车方案和运用考核大纲后,开展轴承装车及5万公里正线载客试验验证工作。结合185个日夜跟进,1586条数据研究,13次质量分析,1次行业专家评审,2次技术委员会评审,最终确立自主化创新研发的方向,一是研发出高精度、高稳定性、长寿命的地铁车辆轴箱轴承。二是形成地铁车辆关键配套轴承制造、安装、运用考核的专有技术。
2022年6月—2023年5月,科研小组每日收集对比8个轴承温度、运行数据,每月开展质量分析,深化剖析问题,分析试验数据,严把设备质量关。同时,主动与中国城市交通协会对接,明确立项意义、技术先进性、可行性及创新点、技术路线、研究方案合理性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后,成功申报洛阳轨道电客车轴箱轴承自主化研制及运用研究。
目前,该项目已载客运用4万公里,收集125条数据,完成科研项目任务书签订工作。预计2024年项目结项,可形成地铁轴箱轴承实物产品1项、课题攻关研究报告1份、试验报告1套、申报发明专利2项、中文核心论文2篇;可申报科技进步奖1项。
二、攻坚克难,创新引领,保障运营稳步推进
洛阳地铁开通运营以来,1、2号线电客车受弓网异常磨耗困扰。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易出现磨耗量偏大的情况,在此时间段弓网关系恶劣,正线经常发生弓网拉弧现象。运营分公司车辆部通过详细检查发现碳滑板上有灼烧点且磨耗严重。立即成立弓网磨耗研究小组,牛秀蓉、崔健、李宇辉等青年职工勇于担当,迎难而上,2021年11月起开展碳滑板异常磨耗专项研究,该项目历时15个月,受电弓检查1429余列次,更换碳滑板594根。经过技术整改,碳滑板从异常磨耗25.2 mm/万km恢复至正常磨耗0.8 mm/万km(正常磨耗量小于2 mm/万km)。
研究小组通过查阅国内外技术前沿,学习同行业技术经验,深入挖掘弓网关系,分析磨耗数据,编制了《电客车碳滑板磨耗偏大期间标准化作业规范》、制定《碳滑板磨耗预防方案》,建立《受电弓碳滑板更换工艺卡》4份作业文件。结合实际磨耗情况,优化更换标准、检修周期及防范措施。
按照新标准执行后,2022年相较于2021年弓网磨耗同比降低38.6%,制定碳滑板作业规范后,与2021年同期相比节省碳滑板244根,节约采购成本约78万元。研究小组总结提炼技术成果,发表《洛阳地铁1号线受电弓碳滑板异常磨耗分析与改进研究》中文核心论文1篇。同年,研究小组在研究红山站地面线路停车精度问题过程中,发表中文核心论文1篇。
三、协作担当,激发活力,科研创新成果突出
2022年3月——12月期间,创新工作室的青年骨干们在技术运用、科研创新和设备管理方面深入细致分析研究,直面生产一线工作难点、痛点,累计分析故障数据895项。历时85个工作日的精心策划、研究和项目具体实施,研究出6项便捷高效的生产工装,节约人力成本4400人工时/年。以技术的升级改造为突破口,推进地铁运行更加安全可靠。
1.自动加油装置:电客车自动加油机能实现电客车自动抽油、加油、清洗、控制等功能。自动加油机的设计重点是方便、实用、可靠,同时综合考虑操纵模式的便利性及系统的制作成本及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改善了人工操作,提高齿轮箱加油的精度,尤其对于大量加油作业时极大满足了生产需求。自动加油机可为每列电客车单次加油节省280分钟,41列电客车加油换算为人工成本即节约191.3小时/次。
2.自动开关门装置:由于列车车门故障比较频繁,偶发性故障率偏高。创新工作室通过电路设计、PCB排版、单片机程序设计,研发出自动开关门装置,该项目从研发、试验调试、实物落地历时6个月。通过使用自动开关门工装,将原本手动按压开关门变为电动,不仅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将原本车门偶发性故障检修的时间缩短了20%以上。
3.继电器内阻测量工装:室内阻测试仪主要用来解决人工测量精度不够的问题,减少了操作误差,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由人工检测读数变为芯片检测识别,大大提高了检修效率,把此项检修时间缩短了70%以上,降低了人为可能出现的失误。
四、高效创新,降本增效,建设信息化平台
为实现车辆高效创新、降本增效的信息化平台搭建,创新工作室蒋宇飞、何非凡等从部门生产实际出发,通过12次班组调研,9次信息化研讨,研发出考试系统、车辆故障诊断系统、物资管理3项洛阳地铁车辆专业信息化平台。
1.车辆部考试系统:为降低每月线下考试批改试卷的人力、物力成本,本着降本增效原则,创新工作室基于微信平台开发了车辆部考试系统微信小程序。具备周考、月考、错题本、收藏本、技术通知单等功能,方便员工开展自测自查。自使用以来累计用户2880人,日点击次数峰值503次,日访问人数峰值224人次,人均停留时长166.86分钟。
2.车辆故障诊断系统:车辆专业原有的故障录入、诊断均需DCC处填报报单,过程繁琐、效率低下。针对这一情况,创新工作室研发了故障诊断系统,简化录入、查阅流程,可实现随时随地录入、查阅、自动诊断车辆故障功能。该系统从2022年10月开始开发到上线历时两个月,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调试,达到专业化、精确化、便捷化。
3.车辆物资管理系统:该系统为结合洛阳地铁车辆部业务实际开发的设有入库业务、出库业务、仓库调拨、库存调拨和虚仓管理等功能,综合批次管理、物料对应、库存盘点、质检管理和即时库存管理等功能综合运用的管理系统。
维修工程部:创新设备解决甩线安全隐患
计轴设备是列车运行轨迹的实时监测设备,洛阳地铁1、2号线共设计计轴磁头584处,室外磁头分布广泛且数量庞大,检修程序繁琐且复杂,每年需对每处磁头甩线检测,因计轴磁头安装左右轨不同,故其线序存在两种固定接法,但因场段、渡线等复杂线路,可能造成惯性思维失效,从而盲接带来人为故障等安全隐患。
因甩线错接造成的事故事件不胜枚举,例如:2011年7月23日,一列从北京开往福州的列车在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铁站附近发生脱轨事故,此次事故是由于操作员在道岔操作时疏忽大意,将一条正线的道岔连接到了侧线上,导致列车驶向错误的轨道而引发的。2017年11月,美国华盛顿州的一列旅客列车在一段新修的高速铁路上发生脱轨事故,调查发现,事故原因之一是由于铁路工人将道岔连接错误,导致列车驶向错误的轨道。
为解决甩线带来的安全隐患,2022年8月,运营分公司维修工程部通号车间主任侯攀科牵头组建了科研攻坚小组,李富营、赵恒文、卫江波等青年技术骨干临危受命、迎难而上,从预想到设计、从草图到实物,攻坚小组分别对实物进行了200余天的抗氧化实验及两万余趟列车振动测试及磨损实验,历经三代改进优化,7个月的实验锤炼,研制成了新一代计轴线序固定器。
该设备安装简单,抗震绝缘、无损线缆、抗氧化、抗风化,经久耐用,可固定2到4根线缆,可根据线缆数量及线径进行调整,在设计颜色上也有两种颜色,从而来区分左右轨线序不同的问题。目前,该设备已在洛阳地铁杨湾站联锁区广泛安装应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因计轴检修而带来的甩线安全隐患,保障了地铁电客车健康稳定运行。
信息管理部:自主开发 节约成本
集团公司信息管理部注重各类软件的自主研发,以吴亚川同志为核心的青年科研团队通过努力创新,成功开发了多个自主流程和专项程序,为集团公司节约了大量成本。
在OA流程自主开发方面,自2021年以来自主开发了80项流程、自主设计开发了物业公司模块,按市场价对比节省成本约46万元。
在应用程序开发方面,有如下成果:
1.洛阳地铁语音播报微信小程序:该程序主要为乘坐洛阳地铁的乘客提供语音播报服务。当旅客到达车站时,扫描相应的二维码会自动推送车站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帮助乘客更方便地了解洛阳历史文化。
2.乘车便民服务微信小程序:该程序是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的,提供地铁票价、站点信息、首末班车信息等查询,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服务。
3.OA数据爬虫软件:该程序采用Python语言开发,可自动从公司内部系统中爬取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可以帮助员工快速获取各种数据,提高数据的利用价值和工作效率。
2021年7月——2022年3月,分别获得洛阳轨道交通集团型企业移动办公系统软件著作权(OA手机端)、洛阳轨道交通集团型企业协同办公软件著作权(OA电脑端)、洛阳轨道交通web网站软件著作权(官方网站)、乘车便民服务软件著作权(自主开发和申请)4项软件著作权,充分展现了集团公司青年职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和成就。